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六十章 东洲有族名乌孙-《大翌长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名家主张思辩,追求释理,但因周王朝中期,名家当时的领袖施华卷入了帝王家的皇储之争,后败。

    所以名家遭到了当时的周王朝掌权者的全力打压,名家内部更是人心惶惶,犹如惊弓之鸟。

    自此之后,颇为诡谲的名家一派一蹶不振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百家之中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一派名为杂学家,杂学家们主张从历朝历代的那些先贤先哲大儒们身上不断学习。

    而流传至今依然傲然屹立在风鉴谷的药学一派,可以说是百家之中历朝历代最为安稳的地方了。

    因为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人,便有生老病死,而无论是帝王将相,还是升斗小民,只要是****凡胎,便都离不开悬壶济世的医家。

    与医家一样几乎是从来没有受到过打压的,还有家,家们一生都在路上,他们游历各地,记录并留下东洲四方风俗习惯给后人参详。

    然而与医家不同,一道从不曾遭致祸患则是因为那毕竟是小道,帝国掌权者并不看重。

    又或者说,帝王并不会将这等在他眼里翻不起任何浪花来的小道看在眼里。

    而那些更多的庸庸碌碌的尘世凡人们,则大多是将一道看作是茶余饭后的些许调笑的谈资,也并不看重它,所以一派安然存留至今。

    只是殊不知,年少时骄傲疏狂的修少将军也曾满心满眼地致力于成为一位家。

    走遍天涯海角,绘制山海图册,以传享后人。

    少将军执着地认为,这个人世间留存青史的方式,不仅仅只有保家卫国,马革裹尸一途。

    千年前的朝歌城内,百家争鸣,诗书问学更是无数学者们的狂欢,一时之间,天下读书人纷纷以朝歌城为天下苍生的乐土,慕名而去。

    朝歌城内的帝王更是定期聚集诸子百家于“问台”之上你来我往,互相问学。

    此谓,“朝歌问学”。

    以后的后世史家更是将“朝歌问学”评为池别四景之首的学景。

    后来天下学子蜂拥而至,帝王便下令遴选百家诸子聚集著书立传,建小圣贤庄留存之,以惠泽后世。

    而在大翌帝国执掌政权的初期,始帝为了能够让慕氏一族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,便以“仁与礼”为治国平天下之要法,并广而推行至天下。

    为了完成他梦想中的霸道皇图,这位伟大的帝王在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之后,果断的选择了以礼治天下。

    为慕氏一族执掌的帝国天下拉开了帷幕。

    之后,始帝更是遍访当时的儒家学派的大儒们,并且尤其礼遇当时儒家门人众口一致承认的儒家一派集大成者,善子,并以官位许之。

    而在善子入朝后,始帝更是在朝中大力提拔和儒家学派中人,并尤其善待儒家门人,将帝王治国的态度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。

    儒家一门,自此复兴。

    然而不同于尚礼的中原人,历朝历代不论王朝怎样更迭,帝王都有宫室可以居住,百姓都有房屋可以歇息,朝堂内外都有百官监察天下。

    在大翌北方的草原人,他们没有皇帝,也没有百官,没有言官肃清部族风气,没有之乎者也,更没有华美的宫室。

    草原人是自在惯了的。

    他们从小练习的是骑马和射箭。

    他们长大之后一直不间断地学习的都是生存技能,而且他们如此只是为了一个目标,活下去。

    如果是一个从小就有想法,有雄心壮志的草原人,他的目标则是,强大地活下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